西部品牌网

专访刘卫军:营造开放共赢的合格评定国际市场环境
时间:2019-10-23 14:25:10  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营造开放共赢的合格评定国际市场环境

——专访市场监管总局认证监管司司长刘卫军
 


  质量认证等合格评定是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手段和贸易便利化工具。伴随着质量认证的广泛应用,其在引导产业提质升级、增加市场有效供给,支撑政府行政监管、提高市场监管效能,推动社会诚信建设、营造市场良好环境,促进国际市场规则对接、提升市场开放程度等诸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第83届IEC大会召开期间,本报记者专访了担任IEC中国国家委员会秘书长、IEC理事局(CB)成员的市场监管总局认证监管司司长刘卫军,围绕我国质量认证工作的发展成效、共同营造开放共赢的合格评定国际市场环境等主题,进行了深入对话。
 

  Q:质量认证是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手段和贸易便利化工具,具有显著的国际化特征。请您介绍下这方面的具体情况以及我国参与国际质量认证活动的积极成效。

  A:作为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手段和贸易便利化工具,质量认证具有两个显著的国际化特征。一是国际上已建立了全方位的认证活动应遵循的标准和准则,并由国际电工委员会等国际组织对外发布,非常权威,包括认证制度应如何建立、认证机构应如何运作等等;二是国际上在诸多领域成立了相关国际合作组织,宗旨就是建立国际统一的认证制度,在国际组织成员间实现一个标准、一次认证、全球通行。按照国际规则开展的认证活动、出具的认证证书,很容易在各个国家得到承认。正因为如此,质量认证被称为国际贸易的“通行证”。

  目前,我国已经加入了21个认证认可国际组织,对外签署15份多边互认协议、123份双边合作互认安排。比如在多边方面,我国已加入国际电工委员会电工产品、电子元器件、防爆电器和可再生能源等四大产品认证互认体系。在双边方面,我国与新西兰签署首个政府间互认协议,我国输往新西兰的电子电器产品可凭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CCC认证)免予合格评定程序;与俄罗斯建立了认证检测合作机制,与捷克签订了有机产品互认协议等。同时,我国还在国际上某些认证认可领域发挥了主导引领的作用,比如主导制定了首个服务认证的国际标准;主导建立的LED认证成为国际电工委员会电子元器件合格评定体系(IECQ)的国际认证制度,实现了我国在合格评定领域的新突破,直接惠及几千亿元的LED产业。此外,成功当选国际电工委员会理事局(IEC-CB)、合格评定局(IEC-CAB)成员、可再生能源互认体系(IECRE)副主席等重要职务。

  我国还制定了《共同推动认证认可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愿景与行动》三年计划,已与3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建立双边合作关系,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便利化安排。
 

  Q:改革开放之初,我国从国际上引入认证认可制度,遵循国际规则开始开展合格评定活动。本世纪初,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按照WTO规则建立了统一的合格评定体系。进入新时代,合格评定更是上升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请您介绍一下当前我国质量认证工作主要成果,以及为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我国质量认证工作将如何深化发展。

  A:2018年1月,国务院专门印发《关于加强质量认证体系建设促进全面质量管理的意见》(国发〔2018〕3号),明确将质量认证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放管服改革的重要抓手”,就质量认证体系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我国的质量认证工作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截至目前,我国共有认证机构近580家,累计颁发有效认证证书222.7万张、获证组织68.6万家,其中强制性产品认证(CCC认证)67.5万张、获证组织7.5万家,自愿性产品认证43.1万张、获证组织10.2万家,管理体系认证109.9万张、获证组织57.8万家,服务认证2.2万张、获证组织2万家。质量认证广泛应用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并拓展到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各个领域。

  为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市场监管总局制定了质量认证“五化”发展的战略目标: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为核心,着力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国际化的制度特点,以拓展多双边合作机制为重点,着力推进国际互认;坚持专业化的发展要求,以提升从业机构及人员能力为根本,着力提高服务发展水平;坚持集约化的发展路径,以增强行业整体竞争力为目标,着力提高行业发展质量;坚持规范化的监管理念,以构建新型市场监管机制为依托,着力加强监管队伍建设。

  围绕“五化”的发展导向,下一步,质量认证工作的着力点将聚焦服务国计民生的重点领域。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适应优化营商环境需要,加大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和认证机构审批、认证人员管理等改革力度,在改革成果上取得新突破;进一步优化认证供给,适应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需求,加大高端领域品质认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升级等工作力度,在服务发展上体现新作为;进一步加强认证监管,适应行业规范发展需要,加大风险预警、信用监管、重点整治等工作力度,在行业形象上呈现新面貌;进一步推进国际合作,适应扩大开放需要,加大多双边互认、“一带一路”合作等工作力度,在国际影响上得到新提升;进一步加强基础建设,加大法规制度完善、发展规划制定、专业能力提升等工作力度,在自身能力上实现新飞跃。
 

  Q:加强质量认证等合格评定国际合作交流,是深化互信互认、实现共赢发展的重要途径。请您具体阐述一下如何营造开放共赢的市场环境,从而使质量认证等合格评定更加彰显出“传递信任,服务发展”的本质属性,更好地发挥质量管理的“体检证”、市场经济的“信用证”、国际贸易的“通行证”的重要作用。

  A:开放共赢的合格评定市场环境需要各方凝聚共识,协同推进。具体如下:

  政府层面,技术法规、合格评定程序应当国际化,加强互信互认。为促进各国间贸易交往的便利开展、实现合作共赢发展,各国政府间技术法规、合格评定应当遵循国际通行规则,并以此构建国际互信互认机制,防止对国际贸易造成不必要阻碍。要拓展合作领域、合作对象和合作渠道,推动合格评定政策沟通、标准协调、制度对接、技术合作和人才交流,制定合作共赢的互认安排,加快可再生资源、绿色低碳、跨境电商等新领域互认进程,推动多双边互信互认持续增长,促进对外贸易稳定发展。

  国际组织层面,IEC等国际组织合格评定体系可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实现“一个标准、一次认证、全球通行”。发挥IEC等国际组织的作用,促进世界各国在标准和合格评定领域的互联互通。既要大力推广国际标准采用,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又要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防止标准滥用,减少技术壁垒。围绕推动国际产能合作,加强各国技术标准协调与互认,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标准对接,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合格评定机构层面,应当提升公信力,为开展结果互认提供坚实的信任保障。合格评定结果能否得到各方信任,取决于合格评定机构能否保证其结果的公正性和可信度,这就需要合格评定机构切实提高专业能力,遵循客观独立、公开公正、诚实信用的从业准则,保证合格评定活动的各个环节都能规范开展,使合格评定结果得到各方的充分信赖。同时,合格评定机构之间的互认,也在推动贸易便利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市场用户层面,要积极采信具有信誉的认证结果,便利市场活动的开展。开展合格评定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市场用户需求。企业、消费者、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等都是合格评定的用户,都需要通过合格评定手段来保证相关产品、服务质量符合自身预期,并通过采信具有信誉的合格评定结果来降低市场风险,为参与市场活动提供便利。

  企业自身层面,应当努力提升质量,树立品牌,获得各方接受。企业是合格评定最直接的用户,对于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承担主体责任,可以从合格评定活动中充分获益。为此,企业要把参与合格评定作为提升自身管理能力和产品服务质量水平的有效途径,树立良好的市场品牌形象,增强市场竞争力,从而赢得各方的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