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品牌网

小木耳成就大产业秘诀:下好科技引领产业发展的“先手棋”
时间:2020-04-24 16:01:39  来源:陕西省科学技术厅

  4月2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秦岭深处的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秦岭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考察调研秦岭生态保护情况,接着又前往该县小岭镇金米村,了解当地因地制宜,通过种植木耳实现脱贫工作情况。通过媒体报道,柞水木耳迅速走红,成了社会热点。

  柞水县地处秦岭南麓,因盛产木耳的最佳适生树种柞树而得名,曾经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秦巴山区深度贫困县,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广。

  小木耳做成大产业

IMG_2376(20200422-095734).jpg

  柞水自古以来就是木耳主产区。地处秦岭腹地深处,北纬33°25′-55′之间,生产生活区海拔600—1500米。冬季平均气温0.2℃,夏季平均气温23.6℃,年平均降雨量742毫米以上。四季分明,温暖湿润,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植被覆盖率88%,森林覆盖率76%。黑木耳的生长环境得天独厚。

  2017年以来,柞水县委、县政府坚持“生态立县,产业富民”理念,充分发挥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科学制定产业规划,围绕“一县一业”,着力构建“长远产业一主两优、短平快项目多点支撑”产业体系,把木耳产业作为脱贫攻坚主导产业,采取“政府推动、企业参与、三变引领、三级推进”思路,严格落实标准化、规模化、科技化、企业化、品牌化“五化”要求,使木耳产业踏上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方面作用稳步显现。

  实施木耳富民兴县战略以来,围绕做大做强木耳产业,柞水县将财政涉农资金80%以上用于脱贫产业,整合扶贫专项资金、各类支农资金3.65亿元,撬动社会资金1亿元,协调“产业贷”1500万元集中投向木耳产业,全力打造集研发、生产、加工、仓储、销售为一体的木耳全产业链条,已建成年产2000万袋木耳菌包厂5个,采取产业领养、“借袋还耳”、土地租赁、务工就业、资金入股等模式,引导鼓励能人大户和群众参与其中,累计发展木耳产业基地44个、新建木耳大棚1500余个,2019年种植木耳7500万袋,产干木耳3750吨,产值2.25亿元,带动贫困户5933户、户均增收5000元;2020年种植木耳5500万袋,新建大棚500个,通过“借袋还耳、借棚还耳”模式吸纳贫困群众2000余户。

  把遍地“泥腿子”变成“致富能人”

  部省市县科技部门“四级联动”,依托科技资源,发挥科技优势,聚焦柞水县“两不愁、三保障”和“户脱贫、村退出、县摘帽”目标,不失时机开展扶智扶志,全力支持柞水打赢脱贫攻坚战,让小木耳成就大产业加速。

11.jpg

  累计引进院士2名、省级科技特派员67名,“三区”人才36名,每年派出科技特派员30余人次,推广新技术52项,开展产业管理、技能培训30期3000人次。累计获得各级科技部门支持科技项目87个,落实财政资金6600余万元,带动社会投资达3.6亿元。累计带动2000余户,6000余人实现脱贫。与10个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形成了一县N高校的“产学研”合作局面,先后建成了李玉院士工作站(商洛市首家)、木耳菌种繁育基地(陕西省首家)、木耳技术研发中心、木耳产品深加工基地、木耳大数据中心(全国唯一一家)等技术创新平台,先后研发适合柞水生长的木耳菌种27种,经过比对试验,确定了柞水适生黑木耳示范菌种5种,制定了4项木耳生产技术规程,开展木耳病虫害防治、木耳种植技术及木耳废旧菌包的循环利用研究,研发出木耳粉、木耳脆、木耳茶、木耳冰淇淋、木耳益生菌等深加工产品,为木耳产业发展提供了从原种培育、大田栽植、生产加工到市场销售一条龙、全链条、闭环式科技支撑。以柞水为核心区的商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获批准,成为陕西省首个国家创新型县,联系龙头企业,帮助企业利用科技创新,带动一批贫困户脱贫才联系产业合作社,帮助产业发展壮大,带动一批贫困户脱贫造血能力的增强,科技特派员联系产业大户,帮助提升科学管理,带动一批贫困户转化为产业大户的“三联三帮三带”科技扶贫模式受到高度关注。

IMG_2380(20200422-102756).jpg

  如今,木耳成了柞水县的兴县富民的主导产业,成为陕西首个纳入“国家品牌计划——广告精准扶贫”的特色产品,在央视8个频道推介,柞水木耳入选2019年全国十大产业扶贫案例,受到国务院扶贫办高度认可,并作为工作经验向全国交流。以木耳小镇为龙头的旅游“四联”模式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的高度认可,并作为陕西省“十三五”旅游扶贫样板在全国推广。